一声唢呐长鸣,一嗓高亢亮相,近日,在湖南卫视综艺节目《披荆斩棘3》中,胡彦斌、林志颖、伯远、陆毅、魏巡表演的《东海老人》惊喜亮相,好评如潮,其中与贵安地戏的巧妙结合,引起了观众们的热烈关注与讨论。
与原版浅吟低唱的节奏有所不同,新编排的《东海老人》在歌曲后半段融入了地戏的特色,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淳朴大气与流行音乐动人的旋律相结合,舞台上,贵安新区地戏传承人李华林、安顺地戏传承人邓艳华带领“黔中地戏队”受邀参演,一句“奉军令调北征南,五尺道山崖两开。离乡背井豪气壮,忠君爱国守边关”气势大开,高亢的唱腔,扑面而来的原生态气息,恍若让人一窥忠臣良将舍生忘死、勇战沙场的画面。一声唢呐长鸣,地戏蓬勃、张扬的生命力腾地而起。
贵安,是黔贵大地一颗正冉冉升起的明珠,不仅风光秀丽,经济发展迅速,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一种神秘的戏剧就在这里流传了六百多年,它就是贵安地戏。
百年老腔唱不尽,一戏尽显百年情。大山阻隔不住穿过历史的歌声,古风遗韵焕发出新鲜活力。贵安地戏是贵安新区民间传统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之一,在贵安新区所辖的党武镇、湖潮乡、马场镇、高峰镇均有分布。
“传统和流行并不是不可调和的,这种表演方式非常新颖,受众面也很广,让我们地戏队有了更多信心,相信地戏表演展示的力量之美、思源之美能够感染更多年轻人。作为地戏传承人,我将围绕群众需求进行更深度的思考,让传统文化引领乡风文明。”舞台下,带队表演的贵安新区党武镇地戏传承人李华林谈起这次合作,深有感触地说道。
来自党武镇的李华林,是如今贵安地戏最主要的传承人之一,他从小热爱地戏,9岁便开始从艺,至今已有三十多年。每当穿上戏服,戴上面具,李华林都会沉浸在戏剧人物里,带来一出出精彩的故事。
一锣一鼓伴奏,一人领唱众人伴和,空气中弥漫着高亢的唱腔,李华林头戴木质的面具,身穿古老的长衫,腰系特色的战裙,背插靠旗,手持刀枪,边歌边舞……贵安地戏的魅力,在一幕幕故事里穿越了数百年。
在贵安新区,各村的地戏传承来源均有超过百年的历史,有的曲目已经流传了数百年,传承人超过10代。比如在高峰镇石甲村,2007年出生的李新月,5岁时就跟随伯伯李家强学习雕刻面具,现为石甲村地戏文化第十一代传人。
据不完全统计,在贵安新区,现在流传的30多堂地戏的主要传承人除了李华林,还有当阳村《岳飞传》的杨曾祥、下坝村《杨家将》的方玉学、葵林村新寨《秦罗扫北》的方学贵、马场镇新院村《薛仁贵征东》的郭兴发、新院村二湾河《四马投唐》的古国华、鱼雅村《大反山东》的魏文国、高峰镇活龙村《岳雷扫北》的周忠华、狗场村《三国》的涂应斌、白岩村老郎寨《三国》的王忠鹏、湖潮乡元方村《薛仁贵征东》的叶正义、芦官村《杨家将》的孙飞等。
面对文化的流变、传承与革新,贵安新区以新形式呈现文化温情、用新方法传承文化温度。今年以来,贵安新区党武街道精心策划,通过开展传统节日纪念、文艺汇演、非遗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,满足群众多层次、多方面、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。同时,党武街道还注重移风易俗和文体活动相结合,增强辖区群众凝聚力。在中秋、国庆“双节”前夕,党武街道精心组织了一场接地气、聚人气的文艺演出,18个村的舞蹈队均积极报名参演,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见贤思齐、向善向美的共同目标。
“乡风文明是渐进的过程,注重的是润物细无声,我们将以文化建设为抓手,在文化资源上持续深挖,在群众活动上用心谋划,在传统节日上着重思考,持续净化群众心灵,提振群众精神风貌,形成百姓和顺、村庄和美、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。”党武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文化是一个民族的“根”与“魂”,只有传承好文化才能落地生根,只有发展好文化才能凝心固魂,地戏是黔中大地的一张重要人文名片,同时也是贵州多彩文化的具体体现。未来,贵安新区将深刻把握当地文化特色,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“知行合一”,紧抓文化的亮点与创新,让黔地文化在保持其原生态淳朴本色的同时,还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,为多彩贵州文化注入贵安力量。
部分图片来源于芒果TV
综合自天眼新闻、动静新闻、多彩贵州文化云、贵安新区官网